查看原文
其他

登上《天天向上》,北大人好酷!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22-01-21

北大山鹰社珠峰攀登队队员们

日前亮相湖南卫视《天天向上》

讲述“向上的力量”

上下滑动,了解节目中的北大山鹰人

魏伟,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专职辅导员。2017年曾担任北京大学山鹰社社长。2018年,魏伟作为本次北京大学珠峰攀登队中唯一一位女队员登顶。


孙斌,1997级北大山鹰社核心成员。前国家登山队队员,2008年珠峰奥运火炬项目负责人。

郭佳明,北京大学2019级应用心理学博士生。2015年加入北大山鹰社,2018年成功登顶珠峰。



北京大学山鹰社

是全国首个以登山、攀岩为主要活动的学生社团

1989年,在著名冰川学家崔之久教授的讲座中“雪山攀登”第一次走进北大学子的脑海同年4月1日,北京大学登山协会成立1990年,协会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山鹰社1992年,念青唐古拉中央峰,中国首登1997年,卓奥友峰,国内大学生8000m首登2000年,桑丹康桑,中国首登2007年,甲岗拉姆,世界首登

一往无前、永不止步的攀登精神

一直流淌在北大山鹰社的血液中

作为高校的学生社团

在登山之外

北大山鹰社还有着“科考”的传统

每年夏天,都有一支山鹰社科考队

从北大出发,去往高海拔地区

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山河

去年夏天山鹰社科考队的同学们走进四川甘孜麦宿翻阅银河流淌与熠熠星光(文末福利别错过哦~)









博强

2021.7.19








天气:阴转多雨转晴

行程:大部队出发

两手提着的是送行队员的热情投喂,手机里定格的是一张张灿烂的笑颜和大力挥舞的双手,手腕上还绕着老队员亲手编织的红绳。在熙熙攘攘的月台上,我们背上沉甸甸的登山包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也无比清晰地自成一派,十来个队员就这么踏上了前往巴蜀的绿皮火车。一声汽笛就像是冲锋的号角——麦宿,出发!

<<  滑动查看队员们前期准备  >>

训练+拉练


终于到了这一天,岩壁磨线后的大汗淋漓、课题探讨的头脑晕沉、联系当地的紧张不安,几乎半年的漫长准备阶段都还历历在目。作为队长,对这次科考的期待与忐忑几乎并重,我的心仿佛已经飞到了川西的那个小镇:前站的四名队员还顺利吗,我们的准备充足吗,会有突发情况吗……车轮已经开始转动,一切似乎终于尘埃落定,但是一切好像又都刚刚开始。


坐上那火车去麦宿

滑动查看更多

 二十多个小时的硬座,睡着、被晃醒、再次入睡,某个不清醒的瞬间我无意识地四下看看,几个睡得东倒西歪的、几个还在“促膝长谈”的、几个还在对着电脑修改行程方案的——我的队友,怎么都这么可爱?我心满意足地再次回到梦乡,在梦里,麦宿清香的青稞扫过我的鼻尖,大家放声大笑。






全体队员

麦宿,我们来了!

奥东

送站队员

一路平安,一定带好我编的红绳呀!

钱俊伟

山鹰社

指导老师

小鹰们注意安全!祝你们收获满满! 








琚研

2021.7.25







天气:时晴时雨

行程:拜访宗萨藏医院院长、藏艺通创始人降拥彭措(洛热彭措大儿子),曲呷(洛热彭措小女儿)

一大早,进入宗萨藏医院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极具特色的平房,院长降拥彭措微笑着向我们介绍着,数十年以来宗萨藏医院以药品廉价和就诊高效闻名,济世救人,利益更多是摆在第二位



队员们与降拥彭措合照

藏医药展示


而要想了解降拥彭措,不能不提的是他的父亲洛热彭措。洛热彭措在80年代以一己之力推动了麦宿当地手工艺和藏医药的传承和发扬。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儿女也都在医学方面学有所成,并且始终心怀家乡社会。在规划藏医药、手工艺的未来时,降拥彭措眼里闪烁着动人的光彩。而辞去成都的医生工作回到家乡帮忙的曲呷则坚定地说,“我们现在做的这些事情,看起来影响不大——但就像父亲所说,藏医药的标准化,可能他这一代人、我这一代人都完不成——但总要有人开头,后面就会有人跟着。”

曲呷与家人的合影

在他们平和而有力的讲述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家乡的热爱,这种热爱超越了名利、超越了世俗眼光。降拥彭措说:“我自己享受的是将人生无私奉献于社会。”





曲呷

我很喜欢慢节奏的生活,觉得这是最珍贵的东西。

符悦

曲呷的目光有一种重量,让人凝视着,便能安定下来。这可能源于她说的,“接受平凡”。

刘馨谣

医生和患者在这边处在一种自然和谐的关系中,会有摩擦,但都还在为对方着想,保持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真挚。





陶韵竹

2021.7.26







天气:时晴时雨

行程:休整

饺子是什么绝世美味!感谢英明的主厨珠珠,感谢剁肉切菜的队友,感谢巧手擀皮的蕊老师,感谢奇形怪状的饺子,真是愉悦身心、饱我口福!

难得的休息日,就简要介绍一下我们的“宾馆”吧。本着 “勤俭节约”的原则,我们借住在达马乡第一小学,按照每人每天30块钱的标准,“自给自足、丰衣足食”,每天队员们轮流做饭。

看,我们的可爱“宾馆”

每人每天30块钱的餐标、住宿标准在山鹰社科考队内已经执行了很多年。前辈说,我们要继承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作风,自给自足地调研。


为美食,一切辛苦都值得

不巧,队伍刚进麦宿第二天就碰上了接连几天的电路维修改造,在停水停电的情况下,想做顿饭也很不容易。想喝山泉,就要承担打水的辛苦;想吃热食,就要自己砍柴生火。不过现在大家一起热热闹闹地包饺子,一起躺平聊天、一起打牌,只能说优秀的科考队队员也不乏“咸鱼”时光。当然也有几个被我抓到还在学习的,这种毅力值得表扬!





全体队员

蕊蕊,yyds!








夏彬

2021.7.28







天气:时晴时雨

行程:拜访手工业品牌钦乐工坊营销总监达瓦卓玛老师,参观唐卡班与扶贫车间

走回大山的留美学生、钦乐工坊营销总监、藏族女性力量代表人物……媒体上的重重标签,将达瓦卓玛塑造成一团耀眼的火焰。而站在工坊门口迎接我们的她,一身优雅的蓝黑藏族服饰,友好的笑容,热情的招待,无不向我们展示着她雷厉风行外柔情的一面。

<<  滑动查看更多  >>

认识达瓦卓玛与钦乐工坊匠人们

“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作为群体当中的一员,在向群体索取的同时,应该想到以后怎么贡献回去。”达瓦卓玛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至深。在大山与城市之间,她选择了走出去看世界,再归来用所学哺育家乡。是的,她扮演的更像是一个母亲的角色——她经营钦乐工坊,给每个手工艺品都配上一张讲述作品故事的卡片,赋予产品前世今生;她在钦乐工坊名下另设扶贫车间,为社会注入温暖与弹性;她连接钦乐与世界,既做守艺人,又做开拓者;她既一腔热忱地追求梦想,却又是柔情似水的妻子与母亲。

参观扶贫车间

晚上停电,在达马乡第一小学的操场上,银河肉眼可见、似乎触手可及。此时此刻我想到很多,诸如那些投身基层的青年学子,诸如叶落归根的归国学者。诸如我充满未知的未来,最终又要栖息在哪个故乡?不久就又要回到繁华的城市,但是冥冥之中,我似乎抓到自己的命运了。








达瓦卓玛

我回到家乡,也是想改变大家对走出大山的固有观点。年轻人要像树一样,先在故土中深深扎根,再努力汲取广阔世界的养料,才能变得枝繁叶茂。

张蕴文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中国落叶归根的传统为我们乡土社会保持着地方人才。这些人物即使跃登龙门,也并不忘本;不但不损蚀本乡的元力,送往外洋,而且对于根源的保卫和培养时常看成一种责任。”我们遇到的走回大山的人,让我对于归家也充满想象。

王梓润

麦宿现已形成大手工艺品牌、扶贫车间、家庭工坊有机互补的手工艺生态圈,虽仍有发展空间,但总体是良性的,可持续的。

黄瑞诚

将扶贫车间和企业相融合大大提高了企业盈利能力和脱贫能力,也起到了稳定当地就业与社会秩序的作用。




封项晨

2021.7.29






天气:

行程:多瀑沟徒步

对于山鹰社科考队来说,徒步不仅是自然课题的重要部分,还是一门教导我们不忘山鹰精神的必修课。下午一点四十五,我们从“大本营”达马乡第一小学出发,正式踏上了计划三天的徒步之路


无限风光在徒步

滑动查看更多

前往多瀑沟的路上满目苍翠,在道路两边随处可见野花野草,经我们拍摄识别,竟认出了蛇床、土木香、微孔草等十余种草药材。据说麦宿的藏语含义即为“播撒药材的地方”,确然不虚此名。


田间植物生态照,其中大部分植物都有药用功效

你要跳舞吗

在一头小鹿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营地,并很快搭好了帐篷。巧的是我们正碰上一家藏民来到多瀑沟“耍坝子”,在他们热情的邀请下,我们一起和着音乐跳起了锅庄。虽然我(们)完全跟不上节奏,但没有人会在意这些细节!他们还热情地与我们分享刚出锅的牛肉包子,好香啊,难得体验了一把藏餐!





刘定福

山清水秀、云雾缭绕的多瀑沟,真是好出片啊!

马博文

来,让我教你们如何拍植物生态照!

阿萨木

我是很地道但不会唱歌跳舞的新疆巴郎,锅庄我就更不会了。








青芳宇

2021.7.31







天气:晴转雨

行程:采访原人,返回德格

宗萨原人列为我们的最后一个采访对象,说起来是略有些巧合的事情,因为在整个科考筹备之初,我们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原人的材料。这源于他写的一本书——《我的雪域原味生活》,在关于麦宿的书籍中,它尤其趣味好读。

而宗萨原人也正是一位人生经历堪称“有趣”的人。他从台湾千初到麦宿时,只是因为“好奇和逃避”,结果这一过就是十多年。当我们见到他时,他正着一身红袍骑着摩托而来,一时间竟很难看出他与藏民的区别

彩虹下的宗萨原人

但原人坦言,作为汉人他也时常因为和藏人思维方式不同而苦恼,不过他也逐渐明白,要想办成事业,还需尊重当地的习俗观念,顺水推舟、顺势而为。如今,原人还是办成了一些他眼中的“事业”:他帮助拍摄了藏艺通最早的摄影作品,现在正帮助钦乐工坊做宣传工作;他鼓励达瓦卓玛发布抖音,以短视频的形式将利马铜工艺推荐给更多的人……

原人在访谈结束为科考队赠书

今年,距离《我的雪域原味生活》出版已经过去十一年了,原人说,书中的好多专题他都有了新的感悟,希望能有时间再把麦宿新的十年记录下来。

原人不知道何时会离开麦宿,但我们却不得不即刻返程了,心中不免诸多不舍。我想,今年是我们十多个队员来到麦宿,带着好奇与二十页问题走街串巷,再过十年,是否还会有新的一批山鹰社科考队队员来到这里,对我们提出的问题产生新的思考呢?

不过,那便会是另一个故事了。






宗萨原人

居住藏地的美好,在于单纯,环境单纯,空气单纯,人单纯。人与人之间不用拐弯抹角,生气就生气,快乐就快乐。

返回德格后总结

向上滑动翻阅每位队员感想


01 唐楚玥:

暂时远离一套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话语体系,用一种切身的视角去感受、观察、思考,很幸运能在尚且可塑的年纪有这样一段经历。


02 马博文:

不论是麦宿镇的人文历史还是多瀑沟的自然风光亦或是与队友生活做饭的种种日常,这次科考让我看到了许多学会了许多收获了许多,是一次从未有过的体验,也是一次能让我终身难忘的体验。


03 夏彬:

科考让我看到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因而能突破单一模式的局限,发现更广阔的世界。


04 符悦:

在土地的最深处,也一定有人为她呕心沥血。


05 张蕴文:

千言万语,都在路上。


06 王梓润:

科考让我重新审视理想,更好地理解世界与自我的关系。


07 刘馨谣:

科考是一次宝贵的机会,去远方寻找纯粹真挚的情感、独辟蹊径的思索。在远方的沉淀,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寻找到此地的答案。


08 阿萨木:

科考带给我的不仅是对远方的憧憬,更是对自我的反思。


09 封项晨:

科考让我收获大家一起做饭、一起搬砖、亲如一家的队伍情,把我从飞速发展的大城市、卷帙浩繁的学业中解放出来,让我得以一瞥偏远山村的朴素、平静与坚守。


10 徐蕊:

探索了不同的文化,走过了不同的风景,内心狭隘而偏颇的认知又少了那么一点点,感谢一路相遇的人,更感谢一路同行的人。 


11 黄兆鋆:

当我们站在麦宿人的角度,去探索麦宿究竟需要什么时,就会发现这里有一种魔力,让我们停下脚步审视自己,到底想过怎样的一种生活。


12 黄瑞诚:

科考能够让我跳脱出这个充满着成绩、就业等等各种压力的世界,去到一个纯净、和谐、如桃花源一般的世界,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是谁,又要去到哪里。


13 刘定福:

如果人生是一场旅途,那么科考就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让我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的真实。


14 夏威夷:

在这次科考中,我不仅收获了温暖的队友情、多彩的经历,也打开了视野,意识到更广大的社会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15 张博强:

科考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了社会的真正模样,让我学会更好地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让我再一次反思自我、更加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


16 陶韵竹:

在科考途中,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人们的友好,体会到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冲击并尝试去理解,这一切都使我对世界的认知更加柔软。


17 青芳宇:

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18 琚研:

科考,在面对未知时学会担当,敢于担当,自觉担当。


存鹰之心于高远

山鹰社科考的两大部分——自然考察社会考察,都是出于大学生的责任感——为科学贡献力量的美好愿望,或是深入社会了解基层实际的使命感。

本着这样的初衷,1992年暑期,山鹰社组织了赴青海湟中县希望工程考察团,开展了第一次正式的暑期科考活动,在群加乡中学进行了支教,并进行了经济方面的考察。从1996年青海果洛科考起,登山队的自然考察部分正式从登山活动中分离出来,并入科考活动之中,自然考察和社会考察两大部分正式合二为一,科考变得更加完整,登山也变得更加纯粹。

截至目前,山鹰社共开展了28次正式的暑期科考和若干次非正式科考,涉足青海、西藏、新疆、云南、四川、甘肃等西部省份和自治区,至今已经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留下了一代代北大学子的所见所闻、感受、思考,形成了祖国西部山河的美丽人文画卷。

请您欣赏


向下滑动赏麦宿沿途风光



读完这本“科考笔记”,有没有唤醒你对远方的向往呢?存鹰之心于高远,而远方又有多远?

如果你也像山鹰社的“小鹰们”一样,有一颗“鹰之心”,那么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你在“远方”的故事~

截至1月12日中午12点,评论区点赞排名前十名的读者均有山鹰社精美文创相送!

第一名赠送2021麦宿科考白色针织帽一顶!

第2-4名每位赠送麦宿科考帆布手提袋一个!

第5-10名每位赠送麦宿科考精美明信片一套!

期待你的名字出现!

来源:北大团委、山鹰社

图片:山鹰社2021麦宿科考队、达瓦卓玛、宗萨原人提供

文字:张逸茗、刘亚凡

排版:张逸茗、刘亚凡、刘涵烨、李芮迪

责编:戴璐瑶、王嗖嗖






我在元培上北大






百年初心



不一样的科学家




北大印象



学者书房



北大学科



北大体验

<<<  滑动查看更多  >>>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分享你的远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